中華文化聯誼會「情繫三晉~兩岸文化聯誼行」活動

2014/11/25

山西因居太行之西而得名,春秋時期晉國立國於此故簡稱「晉」,戰國初期韓、趙、魏三家分晉,因而又稱「三晉」。

山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,文明進程一脈相承,從未間斷。早在180萬年前就有原始人類生活於此,舊石器早期遺址數量居
大陸之首,芮城西侯度、襄汾丁村、朔州峙峪,分別是舊石器早中晚期文化的典型代表,位於山西臨汾市的陶寺遺址為考古學家
提供了印證。春秋戰國以來,山西作為中原漢民族與北方遊牧民族的交匯地區,漢文化與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碰撞、交流、融合,
書寫了民族融合的大篇章。山西有著豐厚的文化遺存,被譽為華夏文明的「主題公園」、古代東方藝術「博物館」,有著平遙古
城、大同雲岡石窟、五臺山佛教聖地3處世界文化遺產,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52處,位列大陸之首。宋金以前的木構建築106
處,占大陸同期木構建築物的70%以上。山西有著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化,素有「民歌海洋、戲曲搖籃」之美譽,現存民歌
20000餘首,民間舞蹈200餘種。以晉劇等四大梆子為代表的地方戲曲劇種54個,占大陸現存劇種的六分之一。「國家級」非
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05項、保護單位145個。山西人民勤勞智慧、堅韌不拔,如關羽匡扶漢室之忠、鄭興割股奉親之孝、程
嬰捨身救孤之義、晉商以信取利之誠、于成龍千里為官之廉,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品德的光輝篇章。